优秀的口腔医生要从心理治疗做起
——记河北友爱医院口腔科王翠霞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可即使是这要命的牙疼,还是让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而讳疾忌医。在日常接诊中,河北友爱医院口腔科王翠霞主任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很多人宁可抱着“忍一忍”的想法,也不愿意来看医生,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匆忙跑到医院就诊,但是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的患者因为口腔问题影响面部美观,在工作、学习、择偶上经常受到别人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甚至引发了抑郁等心理疾病。
“牙疼到底有多疼,说个例子就知道了。”王翠霞主任说,“中国人一般都忌讳大过年的去医院。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接到医院急诊科电话,让我马上去医院。赶到医院才知道,原来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牙疼得一宿没睡觉,天一亮就来看病了,经过检查得知是急性牙髓炎发作,像这样的情况吃药都不顶用,必须要开髓引流疼痛才能得到缓解。”其实牙齿有了问题一定要尽早治疗,讳疾忌医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随着消费观念的提升,人们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口腔疾病治疗,对牙齿美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翠霞主任常说,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治疗,明白患者的顾虑在哪儿、诉求在哪儿。让王主任记忆犹新的是一名原本非常开朗的高中生,因为打篮球时不慎受伤,导致门牙断裂错位,时常因门牙的问题遭到同学的嘲笑而感到自卑,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经过王主任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积极治疗后,该生不仅恢复了牙齿的功能,面部美观也得到了改善,最终这名高中生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王主任介绍到,很多患者其实更需要心理帮助,特别是牙列不齐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长期受人嘲笑,慢慢变得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要做的就是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用言语、行为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他心中的痛苦,改变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充当心理治疗师的角色。
由于年龄、文化、思想、消费观念的差异,王翠霞主任作为科室带头人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不同的患者诉求也不一样,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但要充分的尊重患者,同时也要坚守治疗的原则,帮助患者解除疾苦。就像大家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拔牙到底好不好,这个回答就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论。比如牙冠坏了,牙根没什么问题,一般是可以治疗的,但如果患者强烈要求拔牙,王翠霞主任就会耐心讲解,告诉患者牙齿是身体建筑坚固的基石,每一颗牙齿就像一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意义,能通过治疗保留的都要尽力治疗。还有的患者有严重的牙周炎,牙齿肿痛到无法进食仍固执的不肯拔牙,这时王翠霞主任就会认真倾听患者顾虑,充分与其沟通,告诉患者要尽快拔除坏牙,防治传染其他相邻的健康牙齿。将心比心,王翠霞主任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耐心的讲解过后都会换来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在王翠霞主任的朋友圈里很多都是忘年交,70多岁的刘大爷就是其中一位。手法轻柔、技术专业、讲解到位是老人对王主任的评价。有一次,刘大爷在外探亲期间牙病发作,去当地医院进行治疗,结果排号等了三个小时都没有轮到,没办法只好打电话咨询王主任,按王主任建议的方法简单处理缓解病痛,探亲回家以后第一时间来到河北友爱医院口腔科做了治疗。经过这次一波多折的就医经历后,老人与王主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家里无论谁有口腔问题都会推荐来找王主任治疗。患者的信任让王翠霞主任更深刻地感受到职业带来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王翠霞主任一直怀揣着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充满激情、永不停歇地奔跑在口腔事业的路上。治愈了口腔疾病的同时,也带给了患者有质量的生活,她不只是一名口腔医生,更是患者的心理治疗师。